油霧濾芯的核心功能是從氣體中分離懸浮的油霧顆粒(粒徑通常在 0.1-10μm,部分場景含更大顆粒),其過濾過程并非單一機制作用,而是基于
物理攔截、慣性碰撞、布朗運動、重力沉降、靜電吸附五大核心原理的協同作用,不同粒徑的油霧顆粒會對應不同的主導過濾機制。以下從 “顆粒粒徑分層" 和 “過濾階段拆解" 兩個維度,詳細解析其過濾原理:
油霧顆粒的大小直接決定了濾芯對其的捕獲方式,不同粒徑顆粒的主導過濾原理差異顯著,具體對應關系如下:
實際應用中,油霧濾芯多為 “多層復合結構"(從外到內分為粗濾層、精濾層、吸附層),過濾過程按 “先粗后精、逐步凈化" 的邏輯分階段進行,確保不同粒徑的油霧顆粒被高效捕獲:
濾材結構:通常為金屬編織網、粗纖維氈或多孔泡沫材料,孔隙較大(50-100μm);
作用原理:以重力沉降和慣性碰撞為主,快速攔截氣流中粒徑>10μm 的大顆粒油霧(如機床切削時飛濺的油滴、壓縮機排出的大油霧團);
核心作用:減少后續精濾層的負荷,避免大顆粒直接堵塞精濾層孔隙,延長濾芯整體使用壽命;同時,被捕集的大顆粒油霧會在粗濾層表面聚集形成油滴,通過濾芯的導流槽回流至油箱(實現油品回收)。
濾材結構:部分高要求場景(如食品、電子行業)會在精濾層內側增加 “吸附層",材質多為活性炭、分子篩或功能性吸附樹脂;
作用原理:通過物理吸附作用,捕獲精濾后殘留的微量油蒸氣(揮發性油氣)和異味分子,進一步提升氣體潔凈度;
核心作用:避免油蒸氣對下游工藝(如食品包裝、半導體焊接)造成污染,或消除車間內的油霧異味。
過濾過程中,除了 “捕獲顆粒",濾芯還需通過 “油滴聚集 - 回流" 實現油品回收,減少浪費:
被捕集的油霧顆粒(無論大中小)會在濾材表面逐漸聚集 —— 小顆粒通過范德華力(分子間引力)結合成大油滴;
濾芯設計時會預留 “回油通道"(如傾斜的濾材支撐結構、底部回油孔),聚集后的油滴在重力作用下沿通道回流至設備油箱(如機床油箱、空壓機油箱),實現循環利用。
油霧濾芯的過濾本質是 “分粒徑、分階段、多機制協同":
先通過粗濾層用 “重力 + 慣性" 快速處理大顆粒,減輕精濾負擔;
再通過精濾層用 “攔截 + 布朗運動 + 靜電" 精準捕獲中微小顆粒,實現高精度凈化;
最后通過 “聚集 - 回流" 機制回收油品,兼顧過濾效率與經濟性。
這種設計能適配不同場景(如機床高濃度油霧、空壓機低濃度油霧)的需求,確保氣體凈化效果與濾芯使用壽命的平衡。
